|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文成有座“丞相墓”

文成有座“丞相墓”

关键词:丞相墓,周必大,宋钦宗赵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成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jw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61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家国铁蹄破,九泉遗恨难。丞相埋骨处,中堡山青早。

——秋谒周必大墓有感

  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周必大,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对于宋王朝而言,这可以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年头。就在那一年的冬天,宋王朝的那片天空下,刚刚登基上位的宋钦宗赵桓,由于抵不住外敌强悍的武力攻击,正式投降金国,成为俘虏。靖康之耻,成了宋王朝上下永远抹不去的心底之殇。
  也就在这一年,在吉州庐陵(今吉安县),周必大呱呱落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一年,距大文学家苏东坡去世已有25年。
  这一年,抗金名将岳飞23岁,还是宋河东宣抚使刘韐的部将。
  历史常常是充满戏剧性的,在相对于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的血腥较量中,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决定胜负的反倒是其野蛮指数。一个不断结出璀璨文明之果的王朝,在野蛮民族的强大武力攻击下,万里河山竟轰然倒了一半。留下来的那半壁河山,便是历史上的南宋。
  
  南宋,是一个憋屈的王朝。
  周必大就是在这样憋屈的氛围中长大的。史书上记载:(其)父利建,太学博士。必大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
  也就是说,周必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太学博士(相当于大学教授),周必大少年天资过人,可惜少年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大。(跟刘基身世很像)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周必大无疑是早熟早慧的,并对于国恨家难深度敏感。你可以想象那样一个气质儒雅的庐陵少年,表情看似如水淡定,眼神里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在饱读圣贤书之余,正对着窗外青山发呆,不远处是父亲埋骨处,而更远处,是半壁河山残破铁蹄催。青山渐迷蒙,是烟云绕,还是泪花掩?只是心中一个声音在呐喊:必大,必做大官,光耀门庭;必做大事,复我河山。
  是的,周必大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没有辜负内心的理想。绍兴二十年(1150年),周必大考中进士。这一年,周必大24岁,正当青年大好年华,他迈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考中进士,意味着仕途的大门已经打开了,接下来的,就是看他能走多远了。
  不知道这一年的春天,临安花开的怎么样。自靖康后迁都临安,一晃眼又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我河山”之怒吼声渐消,“莫须有”之千古冤案仍未雪,此时春风得意的周必大,在“走马观花”的欣喜中,会不会还在应对亲友祝贺之余,因那根扎在心中的“刺”,独自面对青山时而隐隐作痛?
  穿越近千年的时空隔阂,似乎还能看到那个年轻的新科进士不经意间皱起的眉头间,有着愁肠百转习惯压抑心头的影像,有着河山残缺依稀难能抹去的烙印。而那影像,那烙印,从他出生伊始便刻下了,因为那一年是靖康元年,是耻辱的代名词。
  只是,一代人毕竟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在周必大考中进士那一年,后来遗臭千年的秦桧还掌握着朝廷大权。并深受宋高宗赵构的宠爱。毕竟他抓住了皇帝惧怕“二圣”(爸皇帝、哥皇帝)真正归来的心思,更了解政治是要高于亲情感情乃至人情的。于是在这君臣俩一唱一和多年的“苦心”经营下,苟且偏安俨然成了当时“主流”的声音。而对于广大老百姓,相对于吃喝拉撒的平常生活,那曾经的记忆中的耻辱,那“还我河山”的慷慨激昂,总是容易被淡忘的。作为局中人,周必大又何尝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呢。
  谨言慎微勤做事,宦海浮沉有谁知?淳熙十四年(1187年),周必大拜右丞相,淳熙十六年(1189年),周必大拜左丞相。年过花甲的周必大终于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是该他大展身手的时候了。只是数十年官场磨练,周必大还有当年金榜题名时的意气风发,还有当年初上仕途时峥嵘稜角吗?
  鬓角的霜发,额头的深纹,还有那包藏在心中发酵太久的梦,周必大依然是敢言敢行的刚正风格,只是历经岁月沧桑后那理性之角愈发圆滑了。身为文臣之首的周必大,不同于直捣黄龙的岳将军,有血性,而更有理性在前头。尽管有“还我河山”之心结未了,但对局势了然心中的周必大来说,他没有高喊诸如“北伐中原”等具有鼓动性的政治口号,而是在拜相后首道奏疏上就提出:要安居思危,考虑到长治久安,不可急于求成。为达到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在内政方面,一要强兵,二要富国,三是安民,四是修政。
  有些机会错过了,是无法轻易复制的。或许要做的,只能是努力去创造并耐心等待。周必大何尝不想立此不世之大功呢,可周必大更知道,以当时的国力与形势,北伐中原只能是梦里的狂想,他要做的,也只能是努力去创造并耐心等待。可惜,他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就在周必大登上政治生涯顶峰的那一年(1189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部落,被尊为成吉思汗,并组织了近20万的蒙古骑兵,这支在冷兵器时代被称之为“上帝之鞭”的恐怖军队,开始了向外疯狂扩张的征程。一个比女真更野蛮的民族开始在中国的北方兴起。或许,就在那一刻起,南宋终将灭亡的宿命冥冥中似乎已经有了某种注定。
  不知道当时的南宋,对于蒙古的兴起是惶恐还是欣慰,从纯粹政治意义上而言,三角关系更有利于相互牵制而达到稳定的效果。但在当时,没有人想到蒙古会如此疯狂,周必大也不能。处于政治生涯顶峰的周必大,做了一个太平丞相该做的事情,被后人誉为名相。做该做的事情,对于丞相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上又有多少人身居高位最终“出轨”而“出事”。
  庆元元年(1195年),或许是年事太高,或许是失去了新皇帝的宠爱,周必大告老还乡,回老家干起了著书、刻书的活儿,开始做起了一个文人该做的事情。
  嘉泰四年(1204年),七十有九的周必大终于走完了人生历程。盖棺定论,南宋朝廷给了他“赠太师,谥文忠”终生荣誉称号。或许,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精英最欢喜的个人总结之一。

何处入土为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六年后,比周必大稍长一岁的大诗人陆游撒手人间。作为同时代的文化精英,两人颇有交情。可以想象,陆游的最终遗愿也同样藏在周必大的心中。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大峃屿根村周必大祠堂前听其后人讲起,周必大死后多年,其棺木一直未有入土。或许,他也在等待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然而历史并没有让他们等到那一天。而百年后大明朝把蒙古人赶出中原时,此王师已非彼王师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于政治文化精英而言,莫过于大国理想的幻灭。残破的半壁河山,是他们心理无法接受的。生于南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果。
  1279年,在周必大死后的75年,脆弱的南宗王朝再也禁不起蒙古铁蹄的疯狂践踏,寿终正寝。而之前,在蒙古军队于南宋疆域内攻城掠地的时候,尊从祖训不再为官,已从事教育的周必大的孙子们,当听闻蒙古军队的野蛮:不仅杀人抢掠,而且对于官宦的坟墓也不放过的消息后,便再也坐不住了。
  朝庭节节败退,难民们的绘声绘色。周必大的孙子们似乎已看到蒙古的铁蹄已从他们的家园踏过,并野蛮地刨开他们祖父的坟墓,把遗骨抛于野外的悲惨画面。于是,他们召开了紧急家庭会议,在一个遥远处甚至可以听到兵戈声的黎明,东方还是鱼肚白的时候,一辆马车载着周必大的棺柩,在他孙子周九龄的护送下,开始了漫漫避难之途。
  也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过了多久,只是神州大地到处是兵荒马乱,何处是净土?终于,疲惫不堪的一行来到浙江南部一片大山里面,那里山重水复可以避兵乱,可以养生计。那里无疑是他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那里,就是现在的文成大峃。
  就在这里停下吧。于是,他们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埋好了祖上的棺柩。一路颠簸,也该入土为安了。而他们则陪着他们祖上,在这里繁衍生息。
  而如今,大峃的周村、屿根等地就聚居着大批周必大的后人。不知道历经近千年的时光流转,看后人几多,已“入土为安”的周必大是否能卸下心头的包袱?

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

  说到周必大,我就会不由自主想起富弼。一个是南宋的宰相,一个是北宋的宰相;同样是谥号文忠,同样有其后裔在文成繁衍生息---
  历史有时会有惊人的相似。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河南洛阳发掘出了富弼墓,并最终令人遗憾地让位给了房地产商。而远在千里外的文成富弼后裔,为了能让祖先“入土为安”,据说正准备张罗着把富弼墓给“迁”过来,而至于怎么迁是可行的,具体方案还在研究中。
  是的,等到那一天,在文成的青山秀水中,两位宰相就可以聚在一起唠叨唠叨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知己的。薄酒一杯换千盏,共话人间沧桑变,有空,再邀那厢国师刘基来同饮,是当三贤会,把胸中块垒消了,把心头寂寞说了,纵非当时幸事,也是千古美谈。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