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惊险刺激“翻九楼”

惊险刺激“翻九楼”

关键词:表演翻九楼,文成龙麒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成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jw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38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郑英茫在表演翻九楼。翻九楼不仅在最高的桌子上表演,每层桌子都有各自的含义。 雷忠义 摄
<FOUNDER-CONTENT>

  翁卿仑 钟建芬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流行于闽东北及浙南地区的一种民俗,多用于求雨、祈福及禳灾等仪式上。在温州的文成、泰顺、平阳等地,过去翻九楼的艺人都是很忙碌的,他们会不断接到邀请去各个村落表演翻九楼。然而,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翻九楼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我们只是偶尔在一些民俗旅游节活动上看到翻九楼表演。依然在从事翻九楼表演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今年在文成龙麒源风景区举行的第二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上,我们见到了一个民间艺人在表演翻九楼。由于翻九楼表演要站在九张依次叠起的方桌上,场面类似杂技,惊险刺激,所以当天观看表演的人围满了全场。

  表演翻九楼的艺人名叫郑英茫,今年51岁。日前我们特地到他在文成县黄坦镇高峰下村的家里拜访了他。

  表演翻九楼

  基本功和唱词是关键

  郑英茫说起自己与翻九楼的渊源:“我15岁开始跟师傅学翻九楼,18岁出师。过去,一年总要表演翻九楼50次以上,附近的南田、珊溪、大峃、黄坦等地都有村民来请。”

  看过翻九楼的人,都会为艺人在10多米高的台子上表演捏一把汗。然而在郑英茫看来,台上的表演倒不是难事:“这跟学唱戏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也要练基本功,也要唱词。15岁就开始登台,18岁出师的时候,站在九张桌子叠起来的台上,也就跟站在平地上差不多了。”

  郑英茫回忆说,当年学翻九楼的时候也是很苦的。首先要背诵30多本的道教书籍。我们当天也在郑英茫的家中翻看了郑英茫平时像宝贝一样收藏在木箱子里的书。书籍都是手抄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内容很多开头都是“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类词。郑英茫15岁跟着伯父做翻九楼,伯父在翻九楼表演的时候,郑英茫就要在一边跟着学,口里还要念念有词。万一哪句话念错词被师傅听到了,那就要鞭子“伺候”喽!翻九楼时念的这些句子,对他们这些艺人来说,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

  翻九楼的主要道具是一把小刀和一个号角。郑英茫说那把小刀叫“灵刀”,而他的号角则是一个弯曲的长长的木质号角,名曰“龙角”,都是上代传下来的。因为龙角长且弯曲,而且是木质的,在高台上吹得满山响绝非易事,郑英茫当初也花了很多力气去练。

  我们在龙麒源看郑英茫翻九楼的时候,形式上真的是在台上又唱又跳的,像戏曲又像杂技。而其中的宗教含义延伸开去就有说不完的内容了。

  世家传承第六代

  翻九楼后继乏人

  郑英茫当年的师傅就是他的伯父。他们家是表演翻九楼的世家,到了郑英茫这一代,已是第六代。

  过去文成山区一带经济不富裕,翻九楼的艺人收入也不高,但是表演翻九楼却是要非一般的认真,因为不管是出于求雨还是禳灾的目的,村民们都将希望寄托在了翻九楼的艺人和仪式身上。所以在郑英茫的回忆里,常常有下着大雪的冬天早晨翻山越岭去做翻九楼的经历,也有久旱的大热天中午在高台上表演,直到夜里两点多的时候才结束。

  他说,从2000年以后,慢慢就没有什么村子要做翻九楼了。他也改行了,现在只是在文成一些旅游节上表演。当然,郑英茫的儿子不再学翻九楼。作为家族里最后一个翻九楼艺人,郑英茫如今也觅不到徒弟。这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危机,也可以说是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历史必然。

  “现在翻九楼是没人学了,出了大山,年轻人多的是赚钱的机会。我也学着多干点其他行当养家。”对于翻九楼的“风光不再”,除了一丝惆怅之外,我们也看到了郑英茫的“识时务”。

  但是,生活中有些事情还是值得郑英茫高兴的。近些年,翻九楼已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